精益生产技术在流程型产品的应用
流程型产品的特点
我们一般把产品分为两大类:离散型和流程型。产品生产过程中每经过一个工位或一个工序,物理结构上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生产类型的产品称为离散型产品,比如机械加工、装配制造业、家电等;相对于离散型产品,产品生产过程中每经过一个工位或一个工序,物理结构上发生的变化很小,这种生产类型的产品称为流程型产品,比如食品、化工等行业产品。其实无论是离散型产品还是流程型产品,都是通过生产流程生产出来的,在流程的设计和生产的布置上都是要遵循产品的结构和逻辑。基于两种类型产品的区别,精益生产在流程型产品的应用还是与离散型产品有不同之处。
均衡化生产
本人认为流程型产品应用精益生产技术的关键和首要是生产流程顺畅,即均衡化生产。很多咨询公司辅导客户推行精益生产时一般从5S和标准化开始,这样做往往导致推进速度慢、耗费很大的精力在现场管理上。均衡化生产的实施就是使生产流程顺畅起来,最大程度得减少流程挤压,挤压减少了现场也就整洁了(管理的对象少了),效率和成本也就会相应得到改善,这种做法我们应用在多个精益生产项目上,包括离散型产品,收效显著。大禹治水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发。
要实现均衡化生产,TOC(瓶颈管理)是很有效的技术和工具。由于流程中各工序的产能不均衡、人员操作技能的差别、设备的故障等因素造成流程的瓶颈,这些瓶颈就是造成流程挤压的元凶。TOC技术就是持续地识别和解除瓶颈,减少流程中价值流的停滞,不断提升流程产能。瓶颈通俗称为“卡脖工序”,如果不知道均衡化生产的原则(生产节拍一致),那么对于瓶颈解除的程度就不明确,往往投入很大,收效很小。对于流程型产品如何识别瓶颈请参见下图:
通过以上流程简图可以看出:1)生产流程严重不均衡,存在瓶径工序,尤其是脱色一的产能与整个流程不匹配,色谱工序的产能是设计的最大产能,但后面工序的产能太大,造成设备投资的浪费,同时导致大量的工序间的在制品积压;2)流程理论出产时间为:1+2+36+1+0.5+0.2+0.5+1+0.5+1+0.5+1+1+0.5=47小时,实际生产周期是6天,流程挤压的浪费非常惊人。
过多的中转罐是流程积压和过程质量控制放松的便利条件。设立中转罐的本意是应对突发事件,但在实际生产中却给员工制造错误创造了充分的条件,最终的结果是突发事件变成了常规事件。
注重过程质量控制。
下个工序就是客户,每个工序的产品都是成品,取消半成品的概念,打消产品质量缺陷可以后工序弥补的观念。返修是最大的浪费,流程型产品和离散型产品不一样,离散型产品过程出现不合格品可以退出流水线,而流程型产品出现这个问题,则导致整个流程停滞(断流)。大野耐一认为,在大量生产方式中,为了保持组装线不停顿而允许放过组装的错误,这使错误不断地倍增。每一个工人都有理由认为所有的差错都会在组装流水线的终端得以弥补,而任何使流水线停止的行动都会使他们受到惩罚。第一个差错,不论是零件有问题还是零件没有问题但组装得不适当,很快就又和以后工序中的差错叠加在一起了,这样错误层层累加,最终结果可想而知。在很多企业中,员工的质量意识往往存在“前工序的质量缺陷后工序弥补”的错误观念,在流程型产品行业尤其严重。过程质量失控是造成流程浪费、降低效率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下一条新闻:精益生产与工业工程在中国
上一条新闻:工业工程的概念及特征